隆波帕默尊者法谈摘录
2023年5月20日
(五)
大家慢慢去训练,起先是不容易的。因为心充满了贪,而且非常散乱,所以难以宁静。但是假如我们擅长呼吸,就去觉知呼吸,宁静随它,不宁静也随它,我们只是继续以轻松、平常的心去觉知呼吸而已。隆波也不想用“轻松的心”这个词,不然大家马上就会假装让心轻轻松松、迷模糊糊了。
觉知所缘时,必须要懂得选择。以平平常常的心去觉知,平平常常地觉知,不久后,寂止于单一所缘的禅定就会生起,这被称为获得了「止禅」。止禅有何好处?它可以让心有力量。心如没有力量,就会起伏不定、摇摆不安、无精打采。心如果没有力量,是无法开发智慧的。因此在我们开发智慧的时候,到了心累的那一点,我们就要再去修习止禅。一旦心又有力量了,那就继续开发智慧。这是第一类禅定,它会让心有力量、有精神、有活力,然后也会附带赠品。比如各种神通,大部分就是来自于止禅。
各式神通大部分都是源于止禅,但也有些神通并非源于止禅,而是基于功德福报所具有的,并不是仰赖于禅那的力量,而是仰赖于功德福报的力量。
还有另一种禅定,称之为「观禅」(lakkhaṇūpanijjhāna),观禅是让心有能力去照见名色、身心的三法印(三相)的禅那,三藏经典喜欢将之译为「专注相」,习惯于用「专注」一词,翻译时,就把「禅那」译为了「专注」。可是真懂了如何修习禅那,(就会知道)那并不是专注。(禅那)是心自行独立凸显的,而不是透过专注制造出来的。
紧盯专注是行不通的。因为禅那是自然而独立凸显的,刚才说过了,如果需要止禅——让心宁静、快乐、得获休息的禅定——就要懂得如何选择适合的所缘,然后以平常心去觉知所缘,不要强迫打压,那么心很快会宁静下来。
在我们去打压的时候,心必然需要增加工作量,一旦工作多了,心就没法休息。但如果我们是以平常心,没有因贪嗔痴而挣扎,平平常常,不挣扎,心就会获得休息。于是我们就获得了第一类禅定。
然而(只是)第一类禅定是不够的,开发智慧才属于我们的核心工作,而让心宁静是属于辅助性的工作。我们的核心工作是开发智慧,所得的结果就是vimutti——解脱!
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开发智慧。为了能够开发智慧,我们需要具备心安住型的禅定、可以看到三法印的禅定,它被称之为「观禅」——也就是看到「相」,即看到「三法印」,而不是看到所缘。
起先为了获得宁静,我们会去看所缘,目标直接放在所缘上。但是观禅并不追求专注、聚焦于所缘,而是直取“照见三法印”。
训练心去获得观禅的方法并不复杂,只需略加调整即可,还是原先修习宁静的所缘,不需要找新的所缘,只需要换一下主角。修习止禅时的主角是所缘,即关注的是禅修业处(所缘)。但是如果要修习观禅了,我们就应该调整关注点,改为关注自心,也就是觉知所缘的那个“能观”。
自然的状态是:心和所缘永远是成对出现的!什么时候有心,什么时候也必然有所缘。即使是出世间心,也是有所缘的,那个所缘就是涅槃。有心,必有所缘;有所缘,必有心。
修习止禅,就是带领心跟带来快乐的单一所缘持续同在。如果是修习观禅,就是不断及时地知道心,业处还是原来的业处,但是我们不再把注意力放在所缘上,而是转而及时去知道自己的心。比如说,隆波要修习观禅了,以前修习观禅的所缘是呼吸。呼吸,曾是用于修习止禅的。从小时候就会专注了。现在稍加调整,去看到身体呼吸,心是观者。呼吸、呼吸,一旦心去想别的事情了,那就及时意识到心去想别的事情了。
我们这时候要觉知的主要对象是心,而非所缘。如果关注所缘,只会获得第一类禅定——止禅!但如果关注的是自心,就会获得第二类禅定,也就是观禅。这在三藏经典里是没有的,是隆波从自己实修的真实经验里总结出来的,并不是照本宣科,因此说的时候信心满满,然后把原则教给大家,包括僧人、麦琪和居士,非常多的人都开始能够明白法了。
因此,当我们需要观照三法印的安住型禅定时,我们还是修习原本的所缘,只是现在关注的是心,假设吸“佛”、呼“陀”——其实别的也可以,不断地及时知道自心,比如腹部膨胀、收缩,如果心浸泡在腹部,及时意识到;心迷失去想了,忘了腹部,及时知道。别去紧盯腹部,否则那会变成止禅。腹部是被觉知的对象,如果我们去紧盯对象,那就是第一类禅定。
如果我们修习业处,比如像隆波是观呼吸,心去想了,知道;浸泡在呼吸上面,也知道;或者谁观腹部膨胀、收缩,也是可以的;什么都行,不难的。观腹部膨胀、收缩,心跑去想了,知道;心浸泡在腹部了,也知道;在心移动的时候,那时有一种烦恼,称之为掉举(uddhacca),散乱了。散乱了之后,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。
心移动了,知道;心移动了,知道;移动去想或移动去紧盯,都是一样的。移动了,知道;移动了,知道;每一次觉性及时知道动来动去的心,移动的心就灭去,安住的心就会自动自发地生起。比如这位尊者以前喜欢教的,现在教什么不知道。以前曾经看过他教迷失和觉知、迷失和觉知,迷失了,要知道。
一旦知道了迷失,比如知道迷失去想了或紧盯了。如果我们及时地知道这点,迷失的心就会灭去。迷失的心灭去,觉知的心就会自行生起。这个觉知的心就是可以用于开发智慧的。
这个心是宁静且安住的,其中有的心有乐,有的是舍,这种心在三藏经典里面称之为:“智相应无行大善心”(mahākusala cittañāṇa-sampayutta asaṅkhārika)。
“智相应”(ñāṇa-sampayutta)就是带着智慧,也可以开发智慧。“无行”(asaṅkhārika)就是没有刻意让它生起,它是自动自发生起的,因为我们有觉性及时知道迷失的心。迷失的心就会灭去,然后自动自发地生起觉知的心,这就是自动自发的禅定。
如果我们不断地训练下去,曾经迷失很久的人,他的迷失会越来越短、越来越短,接下来心有一点动静都能看到,因此心会安住、独立凸显起来,具备力量。当我们的心安住且具备力量之后,我们必须会开发智慧,因为戒,我们也持了。
我们透过觉性来及时知道自己的心。无论什么烦恼生起,我们都及时地知道。烦恼生起,及时地知道,戒就会生起。一旦我们修习禅定:心移动了,知道;心移动了,知道;仰赖于觉性去及时地知道心,那么禅定也会生起。
觉性非常重要。没有觉性就没有戒,没有觉性就没有禅定;因此,觉性是非常重要的。这个重要的觉性就是及时知道自心的觉性!比如,我们知道自心有烦恼生起,烦恼就会灭去,我们就不会破戒。我们会具备自动自发的戒,是一条戒,不是五条戒、八条戒……
如果修习业处之后,心移动了,知道;心移动了,知道;心就不会移位很久,稍有动静就能看到,心会慢慢安住、独立凸显,我们就可以获得第二类禅定。一旦有了第二类禅定,接下来就是开发智慧。
未完待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