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属于对自己生命进行投资(完整版)

2021年8月27日

大家要用心修行!

修行属于给自己的生命进行投资。活在世间,我们会投资做生意、赚钱期待自己衣食无忧、生活幸福快乐。

但世间的快乐并不长久,就算挣得家财万贯,不过几十年光景就得放下一切。

生命犹如一场梦,仿佛我们正在睡梦中,梦醒时分,梦中的一切就全都消失不见。

我们的生命就如同梦一场,在做梦时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真实,梦醒时却是什么也留不下。

虽然明明醒着,可我们的生命却如同在睡梦中,我们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不虚,看得见、摸得着,但不久一切就烟消云散。

比如财富、名声、荣誉、事业……我们辛辛苦苦获得的一切都成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
2021年8月27日

隆波曾就读于泰国最古老的朱拉隆功大学,同届的同学想出人头地当大官,成为了省长、部长、厅长、驻外大使……

可时至今日,已成了退休人员,空空如也。曾有过、得到过、成为过的一切全都成了过眼云烟。有人曾对隆波说:真遗憾没有像隆波那样做。

隆波在世间工作赚钱,尽赡养父母和照顾家庭的义务。当尽完赡养父母的义务后,隆波就来出家,来寻求生命的真实意义。

这么一路走来,现如今快乐生活每一天,生命全是快乐与宁静。

再回顾其他人,就只是一无所有的老头老太,然而法却能够长久地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利益和快乐。

2021年8月27日

如果我们动手实践了法,法就会与我们长久相伴。死后再次出生,修行也会比较容易,就不会像刚开始修行时那么难。

修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,这一世有人感觉有点难,但如果曾修过行,来生来世修行就会比较容易。有人这一世修行容易,因为曾修行过,曾困难过。

没有免费的,不存在无缘无故,除非我们动手实践,这是业果定律。

当我们动手实践、动手修行:布施、持戒、训练禅定、开发智慧照见名色身心的实相,而后就会明白一切事物的实相。

一旦明白身体的实相,就不会因为身体而苦;一旦明白心的实相,就再不会因为心而苦了。

2021年8月27日

修行过程中,布施是为了减少自己的自私自利,因为自私自利的人修行是很难的。

持戒是为了训练自己不去迎合烦恼杂染。烦恼喜欢诱人破戒,我们不予理会,而是用心持戒,如此一来就可以训练让心不轻易对烦恼投降,令我们的心越来越强大。一个人要想可以持戒,心必须足够强大。

训练禅定则是为了要开发智慧而把心准备好,因此,修习禅定要让心安住成为知者观者,我们会看到世间的一切——身体、所有感觉念头等等生、住、灭,而心只是知者观者,不会一不留神进去干预,所以禅定是训练让我们的心为开发智慧做好准备。

至于开发智慧是什么呢?开发智慧就是探究身心的实相。

为什么我们要探究身心的实相呢?我们修行的目标是离苦,而苦就在身上,苦就在心里。

苦并不在别处。苦不在山川、不在草木、不在高楼大厦,苦就只在身,苦就只在心。

2021年8月27日

在学法修行时,我们是透过探究身心的实相来开发智慧的。

要想能够明白身心的真相,我们的心必须安住,有禅定成为知者、观者。随着我们不断地观身、观心工作,到了某一点,身体会疲惫,心也会疲惫。

修行比较多之后会疲惫不堪,就回来重新修定,这样心会获得休息。

修定时,不用牵挂开发智慧——无需关注名色身心的生灭之类的,我们就只是觉知自己,去和自己的禅修业处在一起,和佛陀、和呼吸在一起,或观腹部升降、做手部动作等。

任何禅修业处都可以的,选择其中一种,努力保持觉知,尤其觉知自己的心,或觉知自己的身体。一旦宁静在单一所缘,我们的心就会获得休息,否则心会一直处于工作状态。

2021年8月27日

心一会儿跑去看、跑去听、跑去想,每次跑去看、跑去听、跑去想,或去修业处,心全都会损耗能量。

一旦能量损耗到不够了,我们就要给它充电,像给手机充电一样,我们来修习宁静,让心和单一所缘在一起。比如吸(气念)佛,呼(气念)陀,不用挂念开发智慧,当心在单一所缘处获得休息时,是不太耗能的。

如果大家观察自己的心,会发现一直处于耗能状态,想东想西会损耗能量,修行也会损耗心能,所以我们来和单一所缘在一起。

自我体会:在哪点心耗能较少,就待在那点。比如,吸(气念)佛,呼(气念)陀,我们没有到处乱跑去想东想西的,心没有损耗能量,就会慢慢聚集起能量,就好比我们给手机充电。

一旦充满了电,我们的心拥有了快乐、宁静与安住后,我们就用这个电池去工作,也就是拿这颗心去开发智慧。类似于把手机充好电了,我们就拿来使用。

但如果你光用手机却不充电,很快就用不了了。

开发智慧时,如果扔掉禅定——不懂得透过休息来聚集心力,心会有气无力,那么就无法真的开发智慧。

以上内容属于修习禅定的范畴。

2021年8月27日

既然提及开发智慧,那么怎样才能让智慧生起呢?首要条件就是我们的心必须要能成为旁观者。

如果心是行为者、演员、思考者、造作者,心就要工作,会乱成一团,而且它会干预所有被感知的对象。但实际上我们必须以中立的心来感知所有境界,心不可跳进去干预境界。

想要心中立,就必须好好训练心安住、好好训练禅定,所以隆波反反复复强调:大家必须训练正确的禅定,要好好训练禅定,要训练足够的禅定,而正确的禅定必须带着觉性。

如果打坐后迷迷糊糊,忘失自我,那就不是好的禅定,而是邪定,因此,我们必须训练带觉性的禅定,带着觉性去呼气与吸气,而不是心迷迷糊糊地呼气与吸气。

如果我们呼气与吸气时带着觉性,心一跑去想的瞬间,我们就会立刻意识到,心无论做什么,就会及时意识到。如果一旦及时意识到心,比如迷失去想的心,在及时意识到的瞬间,跑去想的心会灭去,生起觉知的心。

想要获得觉知的心,并非什么难事。什么时候及时意识到迷失的心,迷失的心会灭去,就生起觉知的心来取而代之。

所以,在我们吸气念佛、呼气念陀时,心迷失去到呼吸上,有觉性及时知道,我们的心就会安住起来成为旁观者。我们继续吸气念佛、呼气念陀,心迷失去想了,及时知道心迷失去想了,迷失去想的心会灭去,心就安住起来成为知者,如此不断去及时地知道心的运作,心就会变成旁观者,而不是演员,不是思者、想者、演绎者、造作者、看者、听者、闻气味者、尝味道者、感知身体接触者、迷失跑去看外在世间者。

我们需要慢慢来训练。

2021年8月27日

修习某一种禅修方法不只是为了获得宁静,而是要带着觉性去练习。

呼气、吸气时要觉知自己,不让心走神,不让心恍惚。心走神就是迷失去想别的事情了,心恍惚则是打坐之后迷迷糊糊,忘失自我是不行的。

我们打坐的时候必须带着觉性,呼吸时,看着身体呼吸,心是观者;念诵“佛陀”,看到心是念诵“佛陀”者,“佛陀”是被觉知、被观察的对象,心是知道“佛陀”的人,无论修什么业处,心是修业处者,不断如此训练,最后我们会获得强大的知者。

正如有位尊者就喜欢教导“心迷失去想了——知道”,喜欢教导“迷失、知道、迷失、知道”之类的。

一旦心迷失去想了,我们及时知道,迷失的心就灭去,觉知的心会生起,我们必须每天坚持训练,直到觉知的心非常强大,在不打压情况下,就可以觉知自己,不必刻意,就可以自然地觉知自己。

2021年8月27日

一旦心变成知者了,我们就会看到:身体是被观察、被觉知的对象。比如当下这一刻我们坐着,我们会感觉到身体坐着,心是观者;身体呼吸,心是观者,对吗?会有心作为观者,这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开发智慧了。

开发智慧阶段最起码至少可以分离何为能知?何为所知?身体是所知,心是能知;苦乐的感觉是所知,心是能知;贪、嗔、痴是所知,心是能知。无论什么情况下,心都是能知。

比如生气时,从未训练的人会感觉“我”生气,而比这个更糟糕的是:生气了却不知道,眼里只有让自己生气的人,这是不修行的人的情形。如果有点修行的人,那么在生气时,就看到心正在生气;而如果修行棒一点,我们就会看见,生气和心是不同的部分,心从未生气过,心是知道这一刻正在生气的人。

我们要慢慢去分离,这被称为“分离蕴”。

2021年8月27日

“分离蕴”是把身体分离出来成一个部分;把苦乐的感觉分离出来成一个部分;把善、不善分离出来成另外一部分;贪是一部分,嗔是一部分,痴是一部分,它们是不同的部分。贪和嗔是不同的部分,苦和乐是不同的部分,但每个部分都是被觉知、被观察的对象。

身体不是苦乐的感觉,身体是另一个部分,身体不是贪、嗔、痴,身体从未贪过、从未嗔过、从未痴过,因为身体只是物质,只是四大的聚合。

物质是不会生气的,比如树木不会生气,石块不会生气。一旦心安住,我们会感觉这个身体只是好像一棵树一样,这棵树不会生气,但是这棵树会老、会腐烂、会死亡,但是,它不是“我”,不是“我”的。

我们要慢慢训练心安住——成为知者、观者了就会看到:当觉性捕捉到身体时,就会看到身体是所知,身体不是“我”,身体就仅仅像一棵树一样,只能短暂地存在,不久就会死去;苦乐的感觉生起,心是能知,就会看到苦乐的感觉不是“我”,是所知,是被心觉知的对象,而且也不是心,心仅仅是知者,因此快乐生起时,不是心快乐,也不是“我”快乐,仅仅是快乐的感觉生起、暂时存在而后灭去。

十一

2021年8月27日

如果修行没来到这一点,在没有快乐时,想要得到快乐;有了快乐时,就想要快乐得久一些,而快乐灭去时,就会感到不舍。

但如果心真的成为了观者,我们就会看到:快乐来了就走,它来执行快乐的职责,让身让心拥有短暂快乐,尽完了职责,它就灭去;苦也是同样的,它短暂地经过然后灭去。

所有的善和不善也是同样的:“生气”执行生气的职责,刺激让我们癫狂;“贪”执行贪的职责,引诱我们想要这个,想要那个;“迷失”也执行迷失的职责,让我们忘记自己的身,忘记自己的心。

烦恼执行它们的职责,不必去讨厌它们,它们在尽它们的职责,只是它们尽的是坏的职责。恶人尽恶的职责,好人尽好的义务,各司其职。

但我们的心是中立者,知者观者的心是中立的,因此快乐生起时,心不会迷失于满意,心聪明地了解到快乐只是短暂存在,不久就会灭去,所以它灭去时,心也不会遗憾伤心,心保持中立;痛苦生起时,心是知者观者,保持中立,心不会焦虑、厌恶痛苦,而是对苦保持中立,痛苦尽完它自己的职责后就会灭去,我们的心始终快乐、自由、不被染污。

不被苦乐、好坏染污,无论是苦是乐、是好是坏,它们在安住且中立的心面前全是平等的。

十二

2021年8月27日

如果心没有安住,没有保持中立,“乐”就优于“苦”,“好”就优于“坏”,一旦两者不平等,心就会开始想要,想要得到快乐,想要摆脱痛苦,想要获得好,想要摆脱坏。如果心不能中立,心立刻就会有“想要”生起。

如果我们不停地训练,直到看到实相:快乐生了就灭,痛苦生了就灭;好生了就灭,坏生了就灭。

如果我们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平等的旁观者,那么心就不会有“想要”生起。一旦我们的心没有想要,心就不会有苦,这是法的定律。

所以佛陀才开示说:想要或欲望是“集”(苦因),就是它导致心有了苦。

心之所以会有“想要”,是因为心不中立,心喜欢一种,讨厌另一种。比如喜欢快乐,讨厌痛苦;喜欢好,厌恶坏。

即便无论苦乐好坏,它们全都是无我的,我们无法命令它们,命令心只有快乐,做不到;禁止心别有痛苦,做不到;命令心一直好,命令不了;指挥心不要坏,也指挥不了。

如果我们具有觉性与智慧从而洞见到实相:苦乐、好坏全都掌控不了,无法控制,是来了就走的现象,于是心会保持中立。

十三

2021年8月27日

透过及时知道心没有安住,即知道心跑掉了,我们就会拥有安住的心;接下来我们去看所有境界,直到洞见实相:快乐来了会灭,痛苦来了会灭,好来了会灭,坏来了会灭,于是心保持中立。

心之所以保持中立,是因为心洞见了实相;心之所以安住,是因为心及时看到“不安住”,也就是心跑到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跑到过去,冲未来,来到这、去到那。在及时知道跑来跑去的心时,心会安住;而如果我们常常地照见:心所感知到的一切现象都是生起而后灭去,并不是心;快乐不是心,是生起而后会灭去的现象;痛苦不是心,是生起而后会灭去的现象;善不是心,是生起而后会灭去的现象;贪嗔痴不是心,它们也是生起而后会灭去的现象,我们会看到一切都是如此,最终心会保持中立。

快乐生起时,心不会满意,心是中立的,虽也享用快乐,但保持中立,当快乐的力量耗尽而灭去,不会留恋不舍,不会哭哭啼啼。

十四

2021年8月27日

比如:有人生活幸福婚姻美满,然后配偶突然变心爱上了别人,自己痛苦不堪。

但如果我们的修行很棒,就会明白到快乐已经结束了,它已经尽完了自己的职责,接下来快乐不存在,心依然保持中立。

心没有渴求快乐,因为它聪明了,知道快乐是暂时的;有痛苦时也一样,不会伤心难过。有的人心情不好,假如子女死了,孩子是父母的至爱,孩子死了,父母会非常苦。不修行的普通人会苦到吃不下、睡不着,几乎想陪着孩子一起死去算了,但修行人会洞见:现在痛苦正在执行自己的职责,它来执行痛苦的职责——压迫我们的心。一旦我们中立地看待它,不讨厌它,最终痛苦会灭掉,没有任何现象生起之后不灭的。

一切现象都是生了必然灭去,我们学法修行是为了要洞悉这一点。智慧圆满后会看见“凡生起的,必然会灭”。

智慧圆满后会看见“凡生起的,必然会灭”,彼时我们会获得“见法之眼”,成为了初果须陀洹。

十五

2021年8月27日

要想让心能够接受“凡生起的必定会灭”的实相,我们必须以中立的心洞悉:一切都是生了就灭,生了就灭。

刚开始没办法中立,没关系,不断观下去,最终在事实的教育下,心自行保持中立。

心不可能永远愚昧下去的,如果它已看见“所有现象都生了就灭”的实相,一而再,再而三,有一天心会聪明起来,它会知晓:凡生起的全都会灭去。

如果能如此照见,我们就可以成为初果须陀洹。

大家别描绘初果须陀洹是奇人、超人,初果须陀洹也是大家一样的(普通)人。

同样也曾有烦恼杂染,也曾沉迷在痛苦中,也同我们一样曾迷失在世间,但仰赖于训练自己的心:透过布施减少自私自利;透过持戒训练心不随顺烦恼;透过训练禅定让心安住成为知者、观者,或者疲惫时训练禅定让心有力量。

训练禅定有两个目的:让心有力量,以及令心安住成为知者观者。

一旦心成为知者观者了,我们就去开发智慧。

十六

2021年8月27日

开发智慧不是为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。开发智慧是为了让心看到实相,为了让心愿意接受实相: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只是临时地存在而后灭去。

无论它们是苦是乐,是好是坏,一切都是生起而后灭去。

如果心洞见这一点,心就会没了欲望而保持中立。心看不到这个事实,就依然还会有欲望存在。

一旦心有欲望存在,就会如坐针毡,拼命寻求快乐、逃避痛苦;努力寻求真善美、逃避假丑恶;心依然在工作,心依然在挣扎;心依然在工作,心依然在疲于奔命。

如果我们训练直到心保持中立,因为它明白事实:我们生命中一切全都生、住、灭,没有什么恒常不变,心于是保持中立:会看见一切来了就走,来了就走,不会再有“想要”了的。如果心没了“想要”,就没了挣扎;心没了挣扎,就没了苦。

好好去体会吧,所有苦都源自于“想要”;一旦心有“想要”,心就挣扎;一旦心挣扎,心就会生起苦,就有了负担。

十七

2021年8月27日

因此,我们就按照隆波的教导去训练,比如布施,我们有多余的部分,就分享给那些没有的人,救助其他的人和动物。

他们也想得到快乐,我们有多余的部分,比如有些人衣服很多,有上百套衣服,那样一直放着根本没时间穿,毕竟一天能穿几套呢?

或是特别有钱,买了堆积如山的食物,也只能把肚子吃饱而已,过饱的部分就吃不下去了的。

因此,只要未来生活有一定的保障,财富的累积基本够吃够住,至于多出来的部分,比如有太多衣服就分给没有的人,我们做了有益的事——那是在训练减少自己的自私自利。

我们做布施是为了训练减少自己的自私自利,有些人做错布施,布施却幻想发财,想要这样,希望那样,那样的布施是曲解了佛陀的本意。

持戒也是同样的,持戒不是为了高人一等,而是为了克制自己的心,训练自己的心不随顺烦恼,这才是重点。

十八

2021年8月27日

训练禅定不是为了神通广大,拥有天耳通、天眼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,那些只是随赠品而已。

训练禅定的重点在于:训练心从而为开发智慧做好准备。

准备好开发智慧的心必须要有力量,源自于训练宁静后,通过及时知道“心跑掉、没有安住”,从而心安住成为知者、观者。

我们训练禅定是为了让心有力量,而让心安住是为了什么呢?不是为了有神通,只是为了可以去开发智慧。

我们开发智慧不是为了识多见广,开发智慧是为了洞见身体的实相,从而不再执著于身体,消除了对身体的欲望,一旦没有了欲望,就没有了执着,没有了挣扎。

一旦洞见心的实相,就没有了欲望,没有了执著,没有了心的挣扎,我们的心就自由了。

接下来我们的身体衰老,心是自由的,老的是身体,不是“我”老;生病,是身体生病,不是“我”生病;死亡,是身体死,不是“我”死。

训练直到洞见到这样的实相,就不会因为身体而苦了,身体老,身体病,身体死,是身体的事情,但心剥离了出来,没有因为身体而苦。

十九

2021年8月27日

如果我们训练自己的心,就会看见所有的感觉,不管是好是坏,是苦是乐全都来了就走,于是,心就没有了“想要”。

而未训练好的心就会一味地“想要”,想要快乐,想要不苦;想要好,想要坏的不存在,充满了“想要”。

比如想有快乐,就拼命地去看电影、听音乐;去和人聊天,去大把赚钱,去打扮得漂漂亮亮,仅因为“想要”却增添了那么多负担。

想让身体快乐,想让身体不苦,心就已经先苦了;想要让心快乐,想要让心不苦,只是“想要”,心就已经苦了。

因此我们去训练心,直到心聪明起来:洞见心所感知到的一切全是暂时的,全都是来了就走。

我们过往的生命全都过去了,一旦到了明天,今天也成了过去,我们的生命一直在不断地流逝。

不断地观下去,我们的心会保持中立,不好的境界来触及心时,心也不会难过,明白它很快就过去了,它不是心,我们的心就只是旁观者,我们的心不再紧随着苦乐好坏而自我迷失。心没有了“想要”,不再想要快乐,不再想要不苦;不再想要一直好,不再想要不坏,让烦恼不生起。心没有了“想要”,就没有了苦。

慢慢去训练,这属于初级阶段的法。

二十

2021年8月27日

接下来还有更高阶的法,我们以后慢慢再去学习。

现在暂时到此为止,比这个更高阶的——我们会看见无论心本身有想要,还是没有想要;是有执着,还是没有执着,心本身就是苦。我们历尽千辛万苦营造出来的知者,却是轮回里最深邃的苦。

但大家先别着急去关注这里,否则就类似于我们是拳击新手,我们要选择特轻量级拳击赛,或者先在自己村里打拳,别急着上大擂台,否则,一步登天直接上世界舞台,去和世界冠军对打会当场毙命的,因此我们选择与自己匹配的对手。

我们现在的目标并不是消灭知者的心。如果强行消灭这个,我们立刻就会疯掉。别去和它纠缠,请先要有知者的心作为立身之处。

知者的心好比船,我们尚处茫茫大海,就必须先依靠船,借以跨越大海,即脱离了轮回,然后再慢慢放下知者。一旦上岸再扔下船,现在先要依靠知者,然后才可以迎战、跨越烦恼的大海,慢慢去训练自己,目前只是训练隆波所教导的吧。

二十一

2021年8月27日

大家生活里杂七杂八的事能减少就减少;戒呢,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持到最好。如果不小心破戒了,别只顾着追悔过去。如果不小心破戒了,我们就提醒自己下不为例,比如有人堕过胎或者让老婆堕过胎,属于破戒。

但那是过去,已经无法补救了,我们只需下决心不再重复犯错,接下来我们就成为有戒的人了。

以前自己没有戒,但现在已经有戒了,我们暗下决心不再犯错。以前我们曾欺诈别人,我们决定从今往后不欺诈任何人了。

过去无法补救,要做好当下。

持戒要活在当下这一刻,然后每天安排时间去做固定形式修行:吸佛呼陀之类的就去练习,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。

如果需要休息就让心只是安安静静的;如果要训练让心安住,一旦心移动——跑到呼吸上了,我们及时知道,心就会安住。我们吸佛呼陀,一旦心跑去想了,我们及时知道,心就会安住。

一旦心安住了,我们就来分离蕴:看到行、住、坐、卧的身体、呼吸的身体是被觉知、被观察的对象,身体不是心。接下来就会看到身体老、病、死,不是心老、病、死,心是知者,这是开发智慧。

到了某一天我们会对身体保持中立,我们将不会因为身体而苦,我们观自己的心,看到苦乐好坏生起,心保持中立,会看到所有的一切生了就灭,最后心安住且中立起来。

二十二

2021年8月27日

心中立起来,没有了想要——没有想要快乐,没有想要不苦;没有想要好,没有想要不坏,没有任何“想要”生起,心再也不用继续挣扎了,心会自由、快乐。

先训练这一点,把这一点先做到,然后我们再来更深一步学习。即使只是这样,就已经要花时间了,取决于自己,有些人用时不多,而有些人花时却很长。隆波用的是七个月,但也属于进步快的,因为隆波从儿时起就训练禅定来到心变成知者了,10岁时隆波的心就已经是知者了。

现在大家的心有时是知者,有时是迷失者,就好好训练,慢慢累积布施、戒、定、慧,到了某一天我们会中“六合彩”,即得见涅槃。

涅槃不是私有财产,而是公共的,谁的心能够斩断欲望、止息“想要”,就会看到涅槃,那涅槃是最无上的快乐。

我们曾体会过的世间快乐是微不足道的,是不长久的快乐,而涅槃的快乐是长久的。

慢慢训练,舍弃蝇头小利以便有一天收获硕果。蝇头小利即世间的追求,在世间忙碌奔波可以带给我们一丁点快乐,却带给我们非常非常多的苦,我们把这些事放下,来每一天修行,放下的方式不是把财产赠人,把老婆送人,并不是那种方式。

二十三

2021年8月27日

我们每天每天用功。

就像隆波所分享的:心会自己放下,我们仍和老婆一起生活,但心聪明了。如果我们的老婆老、病、死或者不忠,我们的心波澜不惊。

我们也不是要扔掉孩子,所谓扔掉,所谓放下,不是指扔掉自己的职责,我们也还是去抚养自己的孩子,但孩子不幸在车祸中丧生,我们的心也不动摇。类似于我们已将自己的职责做到了最好的程度,已经抚养了10年的孩子死于车祸,我们已最大程度地尽了职责,只能到这份上了,心不会悲伤难过。

世间就是苦乐交织在一起的,什么能带给我们快乐,那么它就能带给我们痛苦,世间就是这样的!

钱财可以带给我们快乐,也可以带给我们痛苦,钱多也会苦闷,不知道要把钱放到哪里去,会不会被坏人拿走?会不会被征过多税等。

(不管)有什么都会苦,因此世间的快乐总是混杂着痛苦。

而出世间的快乐……慢慢去训练,什么时候熄灭了欲望,止息了想要,我们会遇到超越世间的快乐,即涅槃。

要想摆脱欲望,就要按照隆波所教导的那样做:布施、持戒、修禅定与开发智慧,有一天就抵达涅槃。

今天就先到这里,接下来做禅修报告。

二十四

2021年8月27日

学员1:
修行快3年了,发现自己瞋心多,近期调整为慈心念诵,心很喜欢。但是一段时间精进后,接着一段时间就不想修行,心非常苦与纠结,而且这两种情况交替上演,每次特别苦和艰难过后感觉会进步一点。另外因为心易散乱、迷失很久、很难安住,所以一直处在找业处的情况,请尊者慈悲开示!

隆波:
你喜欢修慈心,那就不断去修慈心,你的心才可以获得快乐和宁静。

修慈心过后,一旦心接触到了境界,比如你看到这个人的脸,慈心消失,嗔心冒了出来,一旦有嗔心生起,你要看到嗔怒或生气并不是心,它是被心觉知的对象,你要去体会每一种快乐都不是心,每一种快乐都只是被心感知的对象,因此,我们修行的目标并不是追求快乐、宁静、好,而是为了看到呈现出来的一切全都会灭去,暂时地存在然后消失,这才是修行的目的。

在修行时,你就不断去修慈心,修慈心后你去观察自己的心:起先你的心焦躁,知道自己的心焦躁,然后继续修慈心,接下来心宁静了,知道心宁静了,你还是继续修慈心,接着宁静消失了,有快乐涌现,你知道心有快乐,然后继续修慈心,突然心跑去想了,想到了你讨厌的人,慈爱消失变成了嗔怒,你要看到刚才的心有慈爱,这一刻的心没有了,你要看到慈爱的无常,然后继续回来跟慈爱在一起。

你用修慈心来修禅定,然后及时知道心,修慈心不是为了快乐、宁静,而是把慈爱作为心临时的家,心有慈爱,知道,心没有慈爱,也知道,心宁静也知道,心散乱也知道,关键在于及时知道自己的心,不是训练心变好。

我们的目标并不只是“好”,因为好是无常的,我们并不只是要快乐,因为世间的快乐永远都掺杂着痛苦,我们并不追求博学多才,需要的只是洞见: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一切只是短暂地停留而后灭去,这样训练时间长了,心会对所有一切保持中立。

现在你的心很容易烦躁,动不动就生气,你选择修慈心就对了。

二十五

2021年8月27日

(学员2:修行了三年半, 以念诵佛陀为临时的家,感觉怎么修都是错的,有时会跟所缘浸泡在一起,有时陷入昏沉,必须动身体才能从昏沉中挣脱出来,想请问隆波:需要找粗糙点的业处,对吗?)

隆波:对的,你要自我体会:有些人用呼吸太微细,练习后会睡着,那就不好;或者一而再,再而三地这样动,很快就会犯迷糊,这样也不好,你就直接去活动身体,去干体力活,比如,浇灌树木、扫地、洗车等等的。干点体力活,然后我们有觉性看着身体工作,心不断地成为观者,但不刻意让心变成观者。只是看着身体它不断工作,很快心会自行成为观者。

本来身体正在工作、正在活动,突然间迷失去想、忘了身体,我们也可以意识到:噢,心迷失去想了,忘了身体,然后重新回来觉知活动的身体。

使用身体作为业处是适合你的,这个业处已适合你了,它会增加你的心力,而且慢慢去体会“身体是被知道的对象”,这样你会获得知者的心。

(学员3:日常生活修行心很容易紧盯人中,请隆波开示)

隆波:心去到人中,知道它在人中,很快它又跑去别的地方,一会儿又跑去想了,知道“它跑去想了”。

如果你把心一直放在人中,接着它会光明、亮堂起来,如果你卡在这里,则是浪费时间,因此,你的重点不是觉知人中,而是知道自己的心。

因此,你的心去到人中知道,心跑去别处知道,不断去知道自己的心。一旦意识到心跑掉了,你就继续回到自己的人中,当心开始犯迷糊、沉迷在人中了,知道“它犯迷糊了”,但如果太迷糊了就起身走一走,去活动活动,别去紧盯在人中那里。

如果浸泡、昏沉、一动不动在人中,就终止,出来动动身体,看着身体行走。但若觉知人中时,自己的觉性很好,不犯迷糊,没有忘记自己,那你就继续去觉知,心亮堂起来,你也知道,心迷失去想了,你也知道。

无论心跑到哪里去了,你都知道,比如现在的心跑去想了,跑去想的一瞬间,你要及时知道。

一动不动地盯在人中的禅法并不适合你,它导致你的心过于收摄了,努力去觉知整个身体会更好,好过一味地觉知人中,否则你的心就浸泡、“如如不动”在人中这里,心会粘着“如如不动”。

尽量觉知全身,好过于单一的人中。试着动一动,看到吗?你的心好一些了,心舒服一些了,看到了吗?这样动一动觉知,所以,以后你要觉知全身,别只是观人中,否则很快你的心就开始不断收摄、一动不动的,不好的,看到吗?它又要回去那里了,不好。如果是这样,就动一动,然后有快乐,知道,快乐消失,也知道,苦也知道,好知道,坏也知道,不断感知变化。

如果现在这样一动不动,没有苦乐好坏可以观的,它一动不动的,粘着在如如不动上面了。

(学员4:以观腹部升降进行固定形式练习,平时生活中,心跑了及时知道,然后回到腹部起伏或行住坐卧能感知到更细微的心理感受,平时特别喜欢想,烦恼的惯性极强,请求隆波开示。)

隆波: 修行时,别忘了隆波的指导,修哪一种业处都可以的,想观腹部升降也可以,但关键在及时知道自己的心。

比如观腹部升降后心静止不动,知道它静止不动,否则,如果宁静太久,一旦退出来,嗔心会很重,(生起的)烦恼会比平常人更强烈,因此,你要去及时知道自己的心,你的心静止不动知道,心散乱知道。

去观腹部膨胀、腹部收缩,但观腹部升降时,别只观腹部,如果只观腹部,就类似3号学员只观人中。要觉知全身,感知整个身体,看着身体它膨胀,看着身体它收缩,我们的心是观者。感觉全身,觉知整个身体,别让它收摄、聚焦到一个地方——腹部。

如果在腹部一个部位,就只是奢摩他而已,如果你想进步,要去觉知全身,去觉知膨胀的身体、收缩的身体:一会儿膨胀,一会儿收缩,不是“我”,不是“我的”,只是不断在移动的物质,慢慢去这样体会,你才可以从自己所卡住的地方走出来。

觉知全身、觉知全身,然后身体动了觉知,腹部膨胀知道,腹部收缩也知道,点头也知道,要觉知全身,而非聚焦,不是点头了去聚焦在头部,不是的。什么意思呢?身体笑,去感觉身体笑,这样摇头也去感觉,不断地觉知身体,然后就会好起来,去感觉整个身体,觉知全身。

二十六

2021年8月27日

(学员5:听法四年了,感觉训练觉性好比在漆黑的房间摸索开关,曾和指导老师互动过,老师指导我:观心清楚一些了,可以直接观心,有怀疑时要及时知道。现在能更多觉知到心的跑掉,看到心是自行去抓取过去和演绎未来,有时也可以不被烦恼欺骗了,请隆波布置作业。)

隆波:你的修行已经对了,不用纠正,你的心安住成为知者、觉醒者、喜悦者了。

不过,现在不是了,平常心才是最好的!佛陀开示:平常心本来是清明的。

观察到吗?心是清澈、清明的,在有烦恼时,心才会浑浊、灰蒙,接下来如果你的心清澈后,有烦恼来了,你就会看到烦恼来了就走,来了就走,所有一切都是来了就走,心只是旁观者,已修对了,修得非常好!

(学员6:心很难安住,请隆波检查修行)

隆波:你说心很难安住,已经对了,如果你说现在修行很好,肯定不对的。心的痴非常多,非常散乱,心不太有力量,类似于以前的阿姜宋猜尊者。阿姜宋猜尊者以前就像你这样昏昏沉沉的,尽管人是好人,但心是昏沉的,解决方法就是要动,不停动来动去地干活。

不断地看着身体劳动,心作为观者,一旦你观身体动来动去,很快心就会走神,但动来动去是为了帮助我们可以更快地回来觉知自己,因此努力觉知身体,不断地通过身体去劳动,扫地、拖地、洗衣服之类的,不断地动来动去。

如果你经常动来动去的,接下来就会看见:身体移动,心是观者,如此照见后痴会灭去,心就会获得提升。因此,用身体来帮忙,借助身体动来动去,别坐着一动不动,如果坐着一动不动会太昏沉,要不停地动。

痴多的人要尽量避免使用静止不动的业处,如果昏沉,你就要不停地动,之后如果心有了力量,就可以继续提升。

慢慢训练,打开YouTube、优酷什么的去听,或者打开CD什么的去听法,然后去干点体力活,你的心就慢慢会有力量。

因此要努力训练,别让心迷糊、忘失自我,要不断动来动去。

6号又开始昏沉了,看到了吗?嗯,必须这样,但是现在不行,不好,要觉知自己,这样不错!

(学员7:学法3年多了,日常家务特别多,有时觉知自己,但迷失与紧盯非常严重,每晚40分钟固定模式练习观呼吸或念佛陀然后看心跑,不知道修行是否正确,请隆波开示)

隆波:修行正确,你的心已经提高了,如果修行错误,或者没有修行,心不会是这样的,比如现在烦恼出现时,你也可以看到,心有任何动静,你也可以看到。

早期训练时,久久才能看到一次,但我们不停用功,每天去觉知、去体会,接下来会变快,这取决于投入度,投入在不断去及时知道自己的心。

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心没兴趣,只是一味关注外在,禅定就无法生起,自己的心不能安住,别让心像这样跳进去,回来觉知自己。

7号,退出来,抬起头,现在比刚才好些,就这样待着,然后心一旦跳进去,及时知道,心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。

平常就待在这里,去觉知,不要呵护它,这里也是无常的,但这里比较好,体会到吗?心在这里没有能耗,心没有做什么,在跳进去紧盯时,心仍然损耗能量。

现在心跑去想了,心跑去想了要及时知道,回来觉知自己。

现在送心去观了,心跑动了,退出来,退回来觉知自己。

对,回来觉知自己,但依然忍不住要观察,不用去守着观察,感觉生起后它会自然看见的,现在不用去观是什么样的感觉,无需去观。

无需去找这一刻有什么所缘,这样平常地觉知自己,一旦心跑下去观,你要意识到心跑动了,心跑去想了,你意识到心跑去想了,你的心就可以安住、独立凸显。不断地训练,你的修行已经进步了。

(学员8:三年前参加过禅修,那时候还不会修行,但得到了隆波鼓励,一年多后才会觉知自己。现在持五戒,每天固定形式最少一小时,念诵半小时,心跑了知道,肯定不会放弃修行的。不过,不清楚现在的修行状态,请隆波开示)

隆波:训练已经对了,训练对了继续用功。比如你听说训练对了非常高兴,也要知道,感知每一种生起的感觉,看到每一种感觉的消失,每一样都是来了就走,我们是和它们毫无关联的旁观者,对一切保持中立。

如果心不中立,满意及时知道,不满意及时知道,不断地这样训练,训练很好,非常不错!

每个人都很好,非常好!
4号,要觉知自己,心已经跳进去了。
4号要退出来,嗯,退回到这里,而不是那样浸泡着,仅仅只是觉知、觉知。
剩下的人要用心修行。

二十七

2021年8月27日

剩下的100人要尽量觉知自己,像隆波刚才教的那样去用功:有什么可以分享的,我们就分享,比如有所体会领悟,我们就分享体会领悟;我们用心持戒,不随顺烦恼;我们训练心安住,让心有力量,每天安排时间修行;我们开发智慧:去观察名色身心工作,自己的心只是知者、观者,常常这样努力、多多地训练,我们的心就会提升。

修行方面,高僧大德能帮忙的只是指路,我们必须靠自己走。好比吃饭,高僧大德也许说:这个可以吃,但放到嘴里后,你们必须自己咀嚼、自己吞咽。法也需要自己动手,如果我们不用心修行,随着时光的流逝,自己只是在虚度年华,心灵只会越来越脆弱,心的自然特性就是不停地下堕。

我们必须每一天努力训练自己,有戒,有禅定,有智慧,这样心就会逐步提升层次,会慢慢好起来,到某一天,我们就能抵达离苦。

但如果我们只是粘着于世间快乐,隆波已经说过了,世间的快乐永远夹杂着痛苦:我们有钱,也依然要苦;无论我们有什么,都必然有苦,我们有房产则必然牵挂、担心,因此世间带给我们快乐的事物不会只赋予快乐,里面永远夹杂着痛苦,混杂着负担。但我们还必须和它们共处,不排斥它们的,只是要会与它们共处;共处时,别成为它们的奴隶,共处后,要来逐步提升自己的心灵水平,以便有一天我们可以遇到真正的快乐,永恒的快乐,大乘佛教称为“净土”。

“净土”,曾听说过吗?净土并不是某一世界,而是我们的心自由自在的状态,我们的心摆脱了烦恼的状态,我们的心完全与佛合二为一的状态,我们的心和所有阿罗汉合二为一的状态,是同样的纯净无染,即“净土”,称之为“无数佛陀所在地,数不清阿罗汉所在地”。

净土并不在远方,如果我们的心什么时候纯净,净土就立马在眼前呈现;心要想能够纯净无染,必须止息欲望,止息渴爱;心要想能够止息欲望,必须得有智慧——洞见身体的实相,洞见心的实相,不再执取,明白它们只是暂时现象,来了就走,心保持中立,心不执著,心于是放下,心止息了欲望。

止息了欲望,净土就会在我们自身生起,不在西方天堂之类的,不是的。

净土就和我们在一起,就在我们的眼前。慧能大师、黄檗禅师开示:“只睁眼就见到了”“醒来就在,睁眼就见”,根本不用去他处找寻。

我们寻净土或找纯净无染,之所以找不到,全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和烦恼。什么时候我们的心止息了欲望,净土就会在我们的眼前呈现。

因此我们就在自己的心里来训练,如果心不苦,那么就没有谁苦,如果心不想要,就没有什么想要了,心才是问题本身。

今天就到此为止

请允许隆波为大家送祝福:愿大家修行方面心意坚定,持续进步,在生活方面不会太苦太难,能够提升心灵抵达离苦,至少能有次第地越来越接近离苦,愿每一位都快乐、进步!

Lo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