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波帕默尊者 著
简单、平常、普通的——称之为法
第三篇
接下来,我们的观察会更为深入与精细,也就是能进一步仔细地观察到:当苦产生时,心伴有烦躁、闷闷不乐。比如,肚子饿了会比较容易生气;累了也容易生气;生病了会容易生气;想得到某样东西却未如愿,也比较容易生气。要训练自己在遭遇那些苦的时候,及时地知道生气的生起。
另一方面,当我们看到漂亮的东西、听到喜欢的声音、闻到喜爱的气味、尝到可口的味道、身体接触柔软的物体、有舒适的温度、不太冷也不太热、想的都是满意顺心之事的时候,我们会生起喜欢或想占有的欲望。在看到、听到、闻到、尝到、触到、想到那些喜欢的事物时,我们需要及时知道欲望或是喜欢的生起。一旦认识了生气或是喜欢,同时也会认清其他情绪。比如,怀疑与困惑、怨恨和埋怨、萎靡不振、羡慕与嫉妒、瞧不起人、心满意足、宁静与祥和等等。
随着越来越多地学习和了解那些感觉或情绪,我们会明白:事实的真相是每一种情绪都不是恒常的。比如,生气了,观察那个生气,会看到生气一直在变化,不久以后生气便会消失。而无论生气消失与否,生气只是被觉知的对象,并不是“我”,同时也没有一个“我”在生气里。对于其他情绪,我们也会有同样的洞见。
至此,我们将会清楚地知道身体只是一台机器,我们感到的苦乐或是一切情绪,都只是被觉知的对象,而不是“我”。随着越来越多地学习、了解与观察自己的心,会越来越清楚地照见到心的运作流程,直至看到“苦只在有因之时,才会临时生起”的事实。
接下来,我们会遇见一股推动着心的能量或力量。比如,看到漂亮心仪的女孩,一旦心生喜欢或渴望,就会产生一股力量推动着心,让心跑到外面去执着或抓取那个女孩,而忘了观察自己,我们眼里只剩下那个女孩了(研究经典的人会很难理解这个可以跑出去的心,但开始实践就会照见,心真的可以跑来跑去,与佛陀教导的“心可以跑到很远的地方”没有丝毫的差异)。
或者当我们对法产生了困惑与怀疑,思考着接下来应该如何修行的时候,也会产生一股力量,迫使我们冥思苦想地寻找答案。这时候,我们的心跑进了念头的世界而忘了观察自身:那台机器还在,但是我们已经忘了它,就好像它已经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一样;在心里都有些什么感受,我们全然不知,因为我们完全沉迷于寻找答案而深陷在思考之中。
随着越来越多的训练,我们会越来越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,不久之后就会明白:苦是如何产生的,离苦要怎样生起,不苦是什么状况。心将会自行成长与提升,完全无须思考“什么是禅,什么是智慧,什么是道、果,以及涅槃”。
到此阶段,我们可能没有用到一个佛法的专业术语,也没有翻译一个巴利文词汇,然而心已经远离了苦;或即使有苦,苦也不会很浓烈,其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。
我写下这些作为礼物,送给对“法”感兴趣的人,只是为了分享:法是简单的、平常的、普通的,法就是我们自身。我们能够依靠自己,也可以修学得不那么艰难。当别人讲法时,如果我们根本听不懂,无须气馁。即便我们压根什么都不知道,也没关系。只要知道“如何做,可以不苦”就够了,因为这就是佛教的全部核心所在,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的。
隆波帕默尊者 写于1999年8月31日14:07
未完待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