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篇
[肆]
在觉性、正知的实践中出现的偏差
同样的路,同样的起点。当大家真正开始修行时,会出现各式各样的、五花八门的问题。而核心问题就是:对于觉性、正知,大家实践得不正确。
目前,我们中有不少的人越修行越偏离轨道,越努力离目标越远。
现阶段最容易走上的岔路是:本该如实观照,结果却恰恰相反——我们人为地营造出一个新的境界或状态,然后一头钻进去。
这些偏差产生的根源在于:有些人觉得自己太散乱,根本静不下来,因此有必要先以奢摩他来训练,然而奢摩他修习得又不正确。比如:原本应该训练正定,却练习成了不含觉性的邪定。本该是轻松自在地觉知单一所缘,心既不走神,也不紧盯,结果却变成聚焦于单一所缘。
其实,心轻松自在地觉知单一所缘,这才是核心与关键。
如果修习的是:心紧盯或陷入人为营造的目标,那么一旦停止训练止禅而回来观心或是修习四念处,就会习惯性地以紧盯或陷入目标的心来观心或修习四念处。事实上,这样的心是无法真正修习四念处的,因为已经看不见实相了。
另一个常见的产生偏差的原因是:我们本该轻松、自在、自然地觉知所缘,可是不少人由于害怕心会跑掉或迷失得太厉害(尤其是见我或快要见我的时候),所以心会紧张不安,出现紧绷感,并且谨小慎微,这样的状态与短跑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没有什么两样。
再有一个原因是:我们带着欲望在修行。比如:想要很快“见法”(证悟),想要出人头地,想要成为众人的焦点,想要被人认可,想要被朋友赞美。由于这些欲望很强,所以必须很“精进”。这取代了本该自然持续的正精进,而演变成为一种带有强迫、苦闷的“精进”。表面看起来不错,但是心里没有一丝快乐可言。
就是现在我能想到的这三点,让不少人去执取了一个境界,还以为能够清楚无误地了解心。最近这段时期,有一部分人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,开始及时认出心所营造出来的“修行人的境界”,领悟到:应该如其本来地看到当下正在呈现的事物。
说一件有趣的事。有位年轻人黏着于内在某一境界,于是我向他指出来——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心正在黏着。一旦知道,才可以出来。透过有意识地把觉知往外送,好好感触外面的世界来对治心的紧盯专注以及陷入的状况。如此一来,黏着向内的心便会松脱出来。可是年轻人听了我的指导以后感到非常郁闷,他以为我是在教人把心往外送。幸好他把心中的疑惑及时告诉了我,而没去报告给其他导师们,让他们以为我在教导人把心往外送。否则,他们下次碰见我的时候,非把我踢出寮房不可。
事实上,心因为迷失而营造出来一个境界,继而又跳进那个境界里,这已经是将心往外送了——也就是离开了“知”。我只是竭尽所能地对治大家那种不经意间“将心外送”的情形,绝无任何想要训练大家“将心外送”的意图。
还有一个少数人会碰到的问题是:他们迷失在心的各种现象里。比如:迷失在各种禅相、光、颜色、声音或是身体的振动上。一旦出现各种现象,就会喜欢或害怕。此时,他们需要慢慢被安慰与被安抚,以便体会到心的“满意”或“不满意”或“喜欢”或“害怕”,直到心自己回归中立,以免陷入各式各样的现象之后,不知不觉地会制造出贪、嗔、痴来自我囚禁。
若要自己的修行不出偏差,需要牢牢抓住核心原则,那就是:我们之所以修行,是为了及时知道那些始终想要控制心的烦恼和欲望,直到心变得聪明起来,远离烦恼和欲望的操控。
修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!如果你的修行含有其他目的,比如:想要知道、想要看见、想要成为、想要得到、想要出名、想要出人头地、想要解脱等等,那么出偏差的概率就会非常高。因为本该如实观照的心,却去营造出某些境界来。
再有,我们需要不时地检查自己的心。心若感到沉重,或是感到与周围环境有所疏离,那么说明你已经执取某些东西了。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,身心内外的一切是没有丝毫份量的,惟有当我们有所背负时,沉重感才会产生。
现在请试试,让你的心轻松自在地感觉周围:高楼大厦、桌椅板凳、花草树木等等。你会感到外面那些事物是通透的、轻松的、轻盈的,因为我们并没有背负它们。至于心,如果返观它,就会发觉它有时感觉轻松,有时感觉沉重。执取越多,心就会越沉重;反之,心则会轻松。
那个从自然、平常与普通之中疏离出来的,就是我们在迷失之中不知不觉营造出来的多余部分,这是让我们未能及时识破烦恼习气的障眼法。
当我们清楚地观见之后,需要继续觉察自己:觉察我们是否有对乔装打扮混进来的境界产生了“满意”或“不满意”或“喜欢”或“讨厌”的态度。然后,我们继续观察下去,直到心对所有的境界保持中立而不染着,身心内外的一切均成平等——从此不再背负任何的重担!
隆波帕默尊者 写于2000年1月7日15:41
未完待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