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谈摘录

慎传坏事,智选好事

隆波帕默尊者法谈摘录   

2022年10月8日69’15’’至74’50’’

枪击孩童的悲剧已经发生,我们必须警惕:恶行极易引发效仿。犯罪学早已揭示,坏人的行为常有人效尤。因此,隆波才郑重提醒大家:切莫大意!

即便我们什么未做,恶业成熟时,也需坦然承受果报。僧王已指示全国寺院诵经超度,有人或许不解其意。诵经持咒,能安定我们的心。听闻佛音,躁动的心会趋于平静;若未能亲闻,则当修行用功。

念诵“佛陀、佛陀”,这便是佛咒。持续念诵,心自安宁,而后便可回向功德。作为佛弟子,我们应将功德普皆回向,不仅回向给那些惨遭枪击、刀砍的苦难众生,更要回向给行凶者。哎!凶手才最可怜。

听闻罹难者皆有寺院接纳,为其超度火化;而行凶者的遗体,竟无寺院愿收留。然而,真正的佛教徒,心量绝非如此(狭隘、)爱憎分明。最堪怜者,实为造下深重恶业之人;受害者,则是业果成熟,承受了往昔的业报。

彼此扶持,同舟共济,携手面对困境。患难之中,众志成城——这正是我们泰国的优良传统!

请谨记,三类事项无需过分关注:

1.  莫传播此类事件:避免过度讨论细节,以免诱发模仿。

2.  修心莫结怨:训练自心,不与人结仇,保持平和。

3.  心怀慈爱友善:对一切生命,常怀慈心与善意,修持四梵住。

四梵住:

:待一切众生犹如自己的亲友。

:见众生受苦,生起悲悯,能帮则帮。

:见他人行善或者取得成绩,由衷欢喜赞叹。如见人行善,我们说:随喜功德,即见闻他人的善行善德,我们欢喜赞叹;或者见人表现优异,我们也随喜;又或者见人财源滚滚,我们也随喜,应该做了什么好事才发财的吧!不懂随喜,心生嫉妒,便会躁动难安。

:不论是慈,是悲,是喜,不可或缺的,是舍——心悦诚服地接纳事实:众生皆有自己的“业”!

业,是我们出生的土壤,

业,是我们生命的种子,

业,是我们一生的依怙。

无论造作何业,善或恶,其果报必定如影随形。

我们并非业的主宰者!因此,见人行差踏错,切莫心生憎恶、嫌弃。这才是佛弟子应有的存在方式:不带给他人危险或伤害,也不让自己痛苦——人畜无害地过日子!

去自我训练,同时,见人有难,在能力范围内,尽力伸出援手。

好啦!今日开示,就此圆满。

世间无常警醒录:从暴力乱象到心灵出离

隆波帕默尊者法谈摘录

2022年10月8日00’00’’至6’06’’

生活切莫大意! 看吧,有时灾祸会无缘无故降临。

世事难料,我们无从知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。因此,务必时刻警醒,随时做好准备。

如今,极端事件已屡见不鲜。隆波曾造访过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,其同一座城市内竟并存自由通行区与危险区域,这种现象在该国相当普遍,暴力事件时有发生……

这与当下人们远离宗教、背离正法、心神狂乱的状态何其相似!有些人竟妄想通过刺杀国家元首来“名垂青史”。这类极端思想绝非泰国独有,已然相当普遍。不久前,我们就目睹了枪杀无辜者的惨剧。

一个背离正法的社会便是如此——盲目跟风,肆意模仿。 内心失去信仰之人,行事往往肆无忌惮,如同野兽,不计因果。然而野兽尚可理喻,它们只在饥饿、交配或受伤时施暴,事出有因。它们不会无缘无故,或为求虚名而大开杀戒。

此次事件着实令人震惊!人们自然会哀叹:“孩子们何其无辜,竟遭此飞来横祸!”这种悲悯之心,实属人之常情。

然而,作为佛教徒,我们更应洞见深层真相:这正揭示了轮回的可怕本质。 我们可能毫无过错,却可能在某个瞬间,无端遭受狂徒的致命伤害。轮回之怖,正在于其全然不可预测!

我们每个人都竭力追求生活的稳定与顺遂。例如,拼命积累财富,以为这便是保障,结果却可能一场空——货币贬值,资产无缘无故大幅缩水。

过去子女众多,可协助农耕,抚养负担不重;如今即便多子,养育亦成重负,子女长大成人后,连养活自己都颇为艰难。昔日“养儿防老”的保障,早已不复存在。

财富亦非可靠。 倾力投资建造的华屋广厦,一场洪涝灾害便可能令其损失惨重。

轮回之中,无一事恒定,无一样绝对。 既然如此,我们为何仍沉迷其中?为何不决心出离这充满苦患的世间?

佛陀早已为我们指明了出离这浊恶世间的方法——那便是通过“戒、定、慧”的修习来提升自己的心。 

若能透彻理解将心从世间、从苦中解脱出来的实践原理,这条道路便不会太过艰难。

法谈摘录 | 下凡人间托钵日下凡人间托钵日

2024年10月18日正值今年“下凡人间纪念日(迎接佛陀在第七个雨安居期去兜率天为生母讲法后下到人间的日子)”,隆波帕默尊者与阿姜宋猜尊者率解脱园寺僧团出来托钵。

下凡人间托钵日



“昨天寺院有托钵的活动,大家来了很多人,差不多几百人。隆波举办这种形式活动,是为了让大家不忘记佛教徒的这些好的传统与文化,否则,随着时间的流逝,会慢慢遗忘,有时候甚至发生偏差。下凡人间托钵纪念日,是要(我们)忆念佛的恩典,他的悲心遍满三界。如果作为当今出家人的榜样,则是对于达官贵人或是穷苦大众都要平等对待。”

隆波帕默尊者2024年10月19日开示摘录

“孝顺”并非要与父母“共苦”

3号:想请教孝敬父母方面的问题,在父母特别痛苦时,如果自己在孝敬、孝顺父母这方面的义务尽得不好,会对修行有障碍吗?

隆波:必须正确地尽自己的义务或职责。我们的父母有苦,并不是说我们也必须跟他们一起苦。父母有苦,比如病得特别厉害,我们必须不苦,我们的心必须安住与中立,然后感同身受地体谅他们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,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。

3号,你看到了吗?你的心并不中立。这个必须纠正,必须去及时地知道自己。如果你的心不中立,看到父母苦,你就会跟着他们一起苦了。有人以为这就是所谓的“同甘共苦”。“同甘共苦”仅仅属于小说故事里的描述。

对于修行人来讲呢,我们看到自己所爱的人有苦,我们的心必须要先保持中立,然后再看我们可以怎么帮他们,而不是一家人抱头痛哭。不是的,那并不是孝顺。那样的情形,无论谁都是这样子的,根本无需学法修行。

因此,你要去观自己的心,别让它浸泡在苦里。让父母苦,我们必须不苦。不然的话,我们怎么可能帮得了他们呢?因为我们跟他们一样苦了。一旦我们的心保持中立,我们的心不苦,觉性与智慧于是会生起,我们就会知道要怎么帮,能帮到哪种程度。

帮助别人,没有谁可以帮得了全部,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局限性、有自己的业,我们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的一份力,必须要有这样的观念。不然的话。我们有慈爱、有悲悯,看到他们有苦,有了悲悯,但是如果没有保持中舍,就会一起苦,根本没有任何好处,类似于家里只是又多增加了一个受苦的人。

要坚强一点,你之所以苦的原因是因为想让父母不苦,要去把这个看出来——就是你自己的“想要”把外面的苦吸进了你自己的内心。要去及时地知道这个“想要”。

摄护六根、三妙行、四念处、七觉支(八)

2021年7月10日

一旦我们有觉性及时知道跑到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或是跑到意根去想的心,生起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心都会灭去,然后生起知者的心来取代它们。因此,知者的心就像是稳固的阵地,一旦我们失去了稳固的阵地,心就会去到眼根;一旦失去了稳固的阵地,心就会去到耳根。但我们不用呵护知者,因为我们必然会看到色、听到声,闻到气味,尝到味道,接触到什么,这对我们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。

如果一味和知者的心在一起,那开车的话,肯定当场死亡,伴随着痴暗、愚蠢、迷失而死。

心会在六个根门生灭,不用阻止它,但要及时知道它。一旦及时意识到心迷失去看了,迷失去看的心就会灭去,生起安住的心来代替,生起知者的心来代替;当心迷去听,我们有觉性及时知道心迷去听了;迷去听的心就会灭去,就会生起知者的心来代替,我们将会看到心的生灭。

如果训练尚未抵达心,就无法看到心的生灭,最多只能看到身体不是“我”,苦、乐、好、坏不是“我”,只能看到这个程度,但无法看到心不是“我”。如果无法看到心不是“我”,是无法体证道、果的。

因为要体证道、果,必须看到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、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要看到的一切,包括内六根和外六尘,它们统统不是“我”。最难观的就是心,想要看到心不是我,一定要经过大量的训练,看到一会儿知者的心生了就灭,变成了想者的心,想者的心生了就灭,变成了紧盯者的心,紧盯者的心生了就灭,又变成了知者的心。知者灭去,变成了看者的心,我们会看到心这样交替生灭。

想“得”反而“得”不到

2022年1月8日 24分15秒至26分48秒

隆波从小就开始修行了。小时候开始修行比较容易,等到长大了才修行,那会有些难。如果是儿时开始修行,那时候是没有企图心的,不会期待着修行非要怎样,非要得到某个成果。

当隆波拜见隆波李尊者的时候,尊者教导隆波“吸佛、呼陀”,数一……然后数二、数三……”隆波当时只有七岁,尊者是把隆波放在膝盖上教导的。

尊者特别的和蔼可亲。尊者教导以后,隆波就开始练习“吸佛,呼陀,数一”,心里并未想着练习能够得到什么,也没有“想要”通过练习来获得快乐与宁静,或是一定要体证道、果、涅槃。

以上这些统统没想过,因为当时年纪实在太小,什么都不懂。尊者让隆波练习,隆波就练习。练习了不一会儿,心就宁静下来。起先,数数消失,只剩下“吸佛、呼陀”;接下来,念诵的“佛陀”也消失了,只剩下呼吸;继续修下去,呼吸也停止了,变成了光。

因为小孩子没有企图心,没有想着必须得到什么,所以从小训练是容易(进展)的。长大以后心思多、功利性变强,仅仅实践了一丁点儿,就渴求体证道果、拥有神通,想得到各种成果。才刚上手,心中就已经充满了“想要”,如此反而得不到结果,反倒让修行变难了。

大家一定要坚忍着去修行很久,直到心中没有了“想要”。

刚开始修行时,心想要宁静,想要各种进展,最终却两手空空。惟有忍耐、不放弃,坚持修行,到了某一刻,心才会不再“想要”、不再期待“有所得”。当不再期待于“得”时,反而会“得”。如果还有期待,反倒得不到。

念佛的三种方式

2023年11月26日 44分06秒—46分22秒

刚才有人说观呼吸加念“佛陀”,实际上,“佛陀”仅仅属于概念法。

有的人练习“吸佛呼陀”,这是用什么作为业处?是呼吸,修的是身念处,只是附加了念佛陀。或者有人会只念“佛陀、佛陀”,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,那也不是以“佛陀”作为临时的家,而是以心作为临时的家。

有些学习《阿毗达摩》的人会认为:“(修毗钵舍那)不能念佛陀,否则属于奢摩他。”就只是念佛陀,让心宁静,那是奢摩他。因为没有真实的境界来对应,属于概念性所缘。

但是,如果我们修行聪明的话,可以把境界跟“佛陀”加在一起。其实是“佛陀”跟境界结合在一起,比如,呼气的状态、吸气的状态,属于“安般念”,“佛陀”只是一个赠品,不至于让心迷失太久。

或者像隆波以观心为主,如果要“佛陀”,“佛陀、佛陀”然后去观心。那是以心作为临时的家,属于心念处的范畴。至于“佛陀”只是随赠品,不至于迷失去想很久,能够提醒自己说“迷失去想了”。因为如果我们念佛陀,迷失去想的话,就会忘了念佛陀了。

因此,只是一味地念佛陀,那是没有境界来对应的,没有色法、也没有名法来对应,就只能宁静而已。但是如果想进一步提升呢?就必须要有名法或色法来去对应。比如说,一边呼吸一边“佛陀”,或者一边观心一边念佛陀,这样就有名法、色法来对应,我们就可以洞见名色的三法印。“佛陀”仅仅只是一个辅助品——不至于迷失去想很久。

如何跨越烦恼的大海

2023年11月26日

没有觉知自己的人有两类:一类人呢,心是走神的,发呆的,跑到别的地方去了,有身忘记身,有心忘记心;还有一类人呢,紧盯身、紧盯心,观身是苦闷的,观心也是苦闷的,心是憋闷的。

世间的人,如果没有修行,大部分的心一直处在走神、发呆、迷失的状态,称之为一直迷失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的境界里,要不就是去想到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被称之为五欲的所缘,心迷失在感官刺激里面——迷失在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里,或去想到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称之为沉迷于五欲。那样的心并没有在修行,太过松懈。

没有修行的大部分人的心,都会沉迷于感官刺激——契入到放逸的极端。而修行的人呢?往往契入到打压、修苦行的极端。因此每一个人都会契入极端。

那些没有修行的人,比如所有的世间人,心会契入到放逸的极端——沉醉在感官刺激中,一直是陶醉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或者是跑到意根里陶醉去想那些很好玩的事。至于修行人呢,会契入到修苦行的极端——强迫自己的身,打压自己的心。而中道呢?必须要能够摆脱这两个极端。

一次,有一位天神——这已经给大家分享过好几次了。有位天神去请教佛陀说:“世尊,您是怎么跨越烦恼的大海的呢?”也就是怎么跨越、怎么能够摆脱烦恼的呢?说得简单点,即“您是怎么成阿罗汉的呢?”佛陀回答说,他之所以能够跨越烦恼的大海,是因为既不走神也不紧盯。如果走神就是沉醉于感官刺激——契入放逸的极端;如果打压自己呢,就是修苦行的极端。他不走神,而且也不会很拼命、很认真、很苦闷地去用功。他告诉天神说:“我之所以能够跨越烦恼的大海,是因为我不放逸,也不精进。”他是这样用词的。

天神发懵了:“诶,不放逸这个不奇怪,但不精进又怎么可能跨越烦恼的大海呢?”佛陀说他不精进也不放逸,天神有点摸不着头脑。

于是,佛陀就进一步解释说:“如果我有在放逸,就会下沉;如果我有在精进,就会上升。我没有精进,也没有放逸,就是透过这个方法而跨越烦恼大海的。”

我们听了之后不明白。事实上,所谓的放逸其实就是放任身、放任心去迎合烦恼习气,也就是契入到放逸的极端。至于在精进呢,也就是努力地打压身、打压心,那是属于修苦行的极端。佛陀摆脱了这两个极端——放逸的极端和修苦行的极端,所以他证悟了阿罗汉,离苦了。天神听过后见法了。

而我们大家听过之后,却没有见法。我们听了又听,都还没有证悟,因为我们的根器、波罗蜜依然很弱,我们就必须要仰赖于积累。就类似于我们的积分还太少,需要不停地去积累,别让自己变成一口漏水的缸就行啦。

想“得”反而“得”不到

2022年1月8日 24分15秒至26分48秒

隆波从小就开始修行了。小时候开始修行比较容易,等到长大了才修行,那会有些难。如果是儿时开始修行,那时候是没有企图心的,不会期待着修行非要怎样,非要得到某个成果。

当隆波拜见隆波李尊者的时候,尊者教导隆波“吸佛、呼陀”,数一……然后数二、数三……”隆波当时只有七岁,尊者是把隆波放在膝盖上教导的。

尊者特别的和蔼可亲。尊者教导以后,隆波就开始练习“吸佛,呼陀,数一”,心里并未想着练习能够得到什么,也没有“想要”通过练习来获得快乐与宁静,或是一定要体证道、果、涅槃。

以上这些统统没想过,因为当时年纪实在太小,什么都不懂。尊者让隆波练习,隆波就练习。练习了不一会儿,心就宁静下来。起先,数数消失,只剩下“吸佛、呼陀”;接下来,念诵的“佛陀”也消失了,只剩下呼吸;继续修下去,呼吸也停止了,变成了光。

因为小孩子没有企图心,没有想着必须得到什么,所以从小训练是容易(进展)的。长大以后心思多、功利性变强,仅仅实践了一丁点儿,就渴求体证道果、拥有神通,想得到各种成果。才刚上手,心中就已经充满了“想要”,如此反而得不到结果,反倒让修行变难了。

大家一定要坚忍着去修行很久,直到心中没有了“想要”。

刚开始修行时,心想要宁静,想要各种进展,最终却两手空空。惟有忍耐、不放弃,坚持修行,到了某一刻,心才会不再“想要”、不再期待“有所得”。当不再期待于“得”时,反而会“得”。如果还有期待,反倒得不到。

刮来的一阵风,转眼便吹了过去

2023年11月19日63分53秒至 65分03秒

烦恼习气生起时,不用讨厌它……既不喜欢它、不盲目被带跑,同时也不讨厌它。

烦恼习气生起时,我们只是看到有个境界生起了,就像是刮来的一阵风,转眼便吹了过去。看着它们,就像是看着行色匆匆的过客,心没有迷失在满意或不满意里,是中立的。

接下来,心对每一个境界都会保持中立。快乐生起时,不会觉得满意,心是中立的;痛苦生起时,也不会不满意,心也是中立的。对于宁静,心没有迷失在满意里;对于散乱,心也没有迷失在不满意之中。于是心契入中立。

(隆波指导禅修者)你要慢慢去训练。你的心现在并未中立,它还在焦躁不安,它还想要“(变)好”,你需要及时知道这一点。“想要(变)好”(的企图)恰恰是罪魁祸首。因为“想要(变)好”,反倒拖慢了前行的脚步。明白了吗?嗯,明白就好。

Scroll to Top